与此同时,李觏还特别指出,礼全面渗透在各个不同的社会身份,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庶民均需依据于礼。
人性实验的设计者都认为,他们设计的场景是要让人直面性命本身。路过一具被野兽昆虫撕咬得一塌糊涂的尸体时,如果那只是一具陌生人的尸体,最可能的反应要么是恐惧,要么是厌恶,当然也会有同情,但一般人不会刻意去掩埋。
不过,就生育本身而言,若没有子女的反思性确认,它确实只是一个生物学事件,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形而上学概念。爱之深、慕之诚,亦会怨之深,这是亲人之间常见的情感。不论按照哪种理解,《小弁》都包含了子对父的怨。赤子入井之所以让人怵惕恻隐,是因为一个生命在毫无自知的情况下,已经非常危险了,怵惕恻隐是在此紧急的危险状况下,因怜惜生命而产生的不忍之情。对比《凯风》与《小弁》,都是因父母有错而作,但为什么《凯风》隐去其母之恶而不怨,《小弁》却满怀激愤?据毛诗,《凯风》为母亲有淫行,而孝子却只言母氏之劬劳以规劝之。
在先秦语境中,孟子已然在人伦意义上的事亲和心性意义上的恻隐之间,提出了不同解释。在丧服体系中,子女对父母施以斩衰或齐衰的三年之丧,是事亲之仁最重要的体现。儒家的情感哲学如果能够用一个字来概括,那就是‘仁,儒学就是仁学,奠定这一基础的是儒学创始人孔子。
必须在文化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化[52]。[56] 蒙培元:《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1年第3期。这是两种不同的‘走向。其中,包含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态哲学的内容,庄子不愧是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哲学的大师。
他指出:真正说来,性只能从情上见,从‘动与‘发上见,这才是存在论的。[19] 这是因为:认识、意志同情感都有联系,德性之知和道德意志归根到底是由情感决定的,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将儒家哲学称之为情感哲学。
并且,这种存在论不只是传统的本体论(ontology),还蕴含着当代存在论(Being Theory)的意味。……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。[83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特征》,超星慕课讲座视频,2009年。出版了专著《情感与理性》(2002年)。
蒙培元认为,西方也有心灵哲学与人性哲学,但不是倾向于物理主义,就是倾向于心理主义,而中国的心灵哲学把情感、意志、道德、审美作为自己的主要课题进行讨论,说明它抓住了心灵的本质,是真正的人学哲学[42]。[24] 蒙培元:《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1998年第3期。(一)情感的存在论意义尽管蒙培元说所谓情感哲学,是说它一直很重视人的情感体验[14],但实际上他是将情感作为存在(Being)问题来看待的,这不仅限于人的存在或心灵的存在,而且指宇宙万物的存在。宋儒的‘天地生物之心是对‘生理的目的性的一种表述,基本上是存在论的说法[32]。
这也就是说,儒家将情感与意志结合起来,结果发展出‘情意哲学。如果仅就人的存在而论,情感的存在当然是心灵的存在。
[15] 蒙培元:《人是情感的存在——儒家哲学再阐释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03年第2期。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,是生态哲学的最高成就[70]。
‘理性和‘性理是不同的,它们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灵哲学[43]。这样的一种‘生态哲学,或者称为‘生存的生态学,不只是保持或者改善一下生态环境而已,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的问题,而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生命价值的问题[78]。[20] 并指出:情感哲学说到底是价值哲学,情感需要是价值之源,情感态度是价值选择的重要尺度,情感评价是价值评价的重要依据。[12] 独创的情感儒学哲学建构蒙培元指出:情感是重要的,但是将情感作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来对待,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来对待……成为解决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主要话题,则是儒家哲学所特有的。中国哲学重视情感、情性,因而提倡‘性理。[57] 蒙培元:《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》,《哲学研究》2001年第4期。
2012年的论文《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》提出了生态儒学的概念:随着研究的深入,出现了生态儒学,这是儒学研究和发展的新突破,具有重要意义。在这个总体思想的贯通与覆盖下,还有一系列次级的哲学理论建构,其中最突出的是心灵哲学和生态儒学。
在1987年的论文《论理学范畴乐及其发展》中,蒙培元首次提出了情感哲学的概念,即乐作为理学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,和诚、仁一样,都是以情感为基础,是一种情感哲学。[79] 例如,宋明儒家通过对仁的诠释,已经提出万物平等的观念。
如果进行消解之后重新加以整合,以开放的心胸吸收西方智性文化以及合理的感性主义,那么,中国的德性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资源,而且能变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[55]。[⑨] 黄玉顺:《儒家的情感观念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2014年第5期,第5–13页。
中国哲学则把人看成是‘情感的动物、‘行为的动物,其目的则是使人成为‘圣人。这是一种极富生态意义的生命哲学。[81](二)情感生态论这样的生态哲学思想,仍建基于情感儒学:这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高成就,也是最高理想,它不是出于单纯的功利目的,而是出于人的生命的需要、内在情感的需要,因此,孟子对于动物才能说出‘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。这方面的代表作,即著名的论文《人是情感的存在》。
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‘生态哲学这个概念,如同他并没有提出‘哲学这一概念一样。就认识而言,还有直觉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问题,不单是概念分析。
例如,仁就是‘情理,是有情感内容的性理。[42] 蒙培元:《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》,《学术论丛》1994年第1期[43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,第69页。
[53] 蒙培元、干春松:《心灵与境界——访蒙培元研究员》,《哲学动态》1995年第3期。[⑩] 蒙培元、陈明:《当代儒学研究中的诸问题——蒙培元、陈明对话录》,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》2009年第1期。
[16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台湾《哲学与文化》第二十八卷十一期,2001年11月版。在人的生命情感之中便具有这方面的需要[84]。载《蒙培元全集》第十四卷,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。[70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生态观论纲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03年第1期。
在对话的过程中将这些体系变成完全开放的体系,并且从实践的层面去看,就会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,找到共同的解决方式[54]。其接着讲是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,代表作《中国哲学主体思维》(1993年)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(1998年)《情感与理性》(2002年)《人与自然——中国哲学生态观》(2004年)。
这种开放的心灵哲学,终究归属情感儒学:儒学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,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。同时,老子以‘回归自然为其哲学的根本宗旨,为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儒家又将情感与认识结合起来,以情感为其认识的动力与内容,结果发展出‘情知之学。[74] 蒙培元:《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02年第2期。
评论留言